腫瘤相關性貧血大多為輕中度貧血,臨床上表現為乏力、心悸、氣促、納差,無明顯特異性。血常規只能用來初步判斷患者有沒有貧血、貧血的嚴重程度,具體根源在哪里,還需要醫生進一步詳細檢查。
腫瘤患者為什么會貧血?
臨床中我們遇到貧血病人,要先排除以下因素:是否造血原料不足?比如營養不良,吞咽困難?有無顯性的血液丟失,比如嘔血,咯血,鼻子出血,大便帶血,尿血等;有無胃腸道、腹部實質性器官、男女的盆腔器官、遠處的肺和縱膈的惡性腫瘤?結合職業特征考慮有沒有寄生蟲感染?有無消耗性疾???如果以上都沒有,還需要做骨穿檢查骨髓,是否白血病,再障等血液病,如果是女患者,要排除月經影響。排除其他原因導致的貧血,確定為腫瘤導致的貧血后,還需進一步分辨。
原因一:腫瘤本身引起貧血
腫瘤相關的出血、腫瘤侵犯骨髓、腫瘤引起的營養不良、鐵代謝異常、腎臟功能損傷以及腫瘤相關的各細胞因子對骨髓造血功能的影響等引起的貧血。
原因二:治療引發的貧血
化療相關CRA,如治療致紅系細胞凋亡、腎臟損害致內源性促紅細胞生成素(EPO)減少等]引起的貧血。
貧血對腫瘤患者的影響
1.影響治療效果
癌性貧血會加劇腫瘤乏氧,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乏氧可能會導致腫瘤惡性進展,同時也會影響多種抗腫瘤治療的效果,從而影響預后。
2.降低生活質量
研究表明,癌性貧血和乏力是影響腫瘤患者生活質量下降的重要因素,另外經過治療貧血改善后病人的生活質量也會隨之改善,也能夠進一步提高生存率。
3.增加死亡風險
貧血可以使腫瘤患者總體的死亡風險增加65%,頭頸部腫瘤的死亡風險增加75%,淋巴瘤增加67%,前列腺癌增加47%,肺癌增加19%。
腫瘤性貧血怎么辦?
1.藥物治療
①促紅細胞生成素:優點是耐受性好,能減少患者的輸血要求。但同時也有缺點:起效慢,一般要在用藥后2~4周才會起效,只有大約 2/3 的患者有效,且有血栓形成風險。
②鐵劑補充:對于正在接受化療的貧血腫瘤患者(Hb ≦ 11 g/dL 或 Hb 從正常水平降低 ≧2 g/dL)和缺鐵性貧血的患者(血清鐵蛋白 < 100ng/mL)應接受靜脈注射鐵劑治療。此外,口服鐵劑(如硫酸亞鐵、蛋白琥珀酸亞鐵)、腸道外鐵劑(如蔗糖鐵、低分子右旋糖酐鐵)均能幫助糾正缺鐵性貧血。
③葉酸和維生素B12補充:這兩種藥物能夠幫助治療巨幼細胞貧血癥。所以在發現貧血遲遲不好時一定要及時與醫生溝通,由醫生判斷是哪種貧血,再對癥下藥。
2.輸血治療
原則上,患者的Hb水平明顯下降至70g/L或80g/L之前不應考慮輸血治療。當Hb<60g/L 或臨床急需糾正缺氧狀態時,慢性癥狀性貧血對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無效時,以及沒有時間和機會接受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的嚴重貧血患者,可考慮輸血治療。輸血雖然起效快,但也會帶來一些風險,如過敏,感染,免疫抑制,充血性心衰,鐵過載等。我們需要正確認識輸血以及適當的選用。
3.醫學營養治療
不同于一般膳食補充,該治療既能為血紅蛋白的合成提供原料,還能改善腫瘤患者的炎癥反應、修復腫瘤治療過程中對造血微環境的損傷,甚至動員更多的造血干細胞來造血。
編輯:黃思圓 一審:李高峰
二審:宋 璽 三審:黃紅斌